扑朔迷离的信仰

[摘要] 辛格是一位犹太作家,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尤以短篇小说见长,被誉为“伟大的寓言家和短篇小说大师”。神秘主义和怀疑的虚无主义构成了他作品的主题。《艾•辛格的魔盒》中收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关键词] 《傻瓜吉姆佩尔》 《魔鬼婚礼》 质疑 反诘

一、艾•巴•辛格小传

艾•巴•辛格(Isaac Bashevish Singer, 1904~1991)是个美籍波兰人,其祖父及父亲都是犹太教区的拉比(主管教区的宗教和世俗事务)。中学毕业后,考入华沙神学院。大学毕业后,没有承袭父亲衣钵,而是进了《伯来特文学》杂志社当校对和翻译。后来,他移居美国。

辛格是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的作家,但人们更熟悉他作品的英译本。193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撒旦在戈雷》,他的长篇小说较为著名的有《莫斯卡特一家》(The Family Moskat,1950)、《卢布林的魔术师》(The Magician of Lubiln,1960)、《奴隶》(The Slave,1962)、《庄园》(The Mansion,1967)、《产业》(The Estate,1969)、《仇敌:一个爱情故事》(Enemies,1970)、和《肖莎》(Shosha,1978)等。可是不少人更偏爱他的短篇小说,他被誉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

二、《艾•辛格的魔盒》收集的故事对辛格上帝观的体现

在《艾•辛格的魔盒》这本书中,主要收录的是辛格的短篇小说。而在辛格的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也就是他的短篇小说。辛格出生于一个犹太教的家庭里,祖父、父亲都是虔诚的哈西德教派的拉比,母亲却是犹太教理性的米特南丁派代表,哥哥深受犹太启蒙运动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华沙神学院毕业后,父亲期望他能继承衣钵,继续担任教区的拉比。而辛格却像哥哥一样另谋职业。父亲认为他是无神论者,而辛格却说信仰上帝,却也真正相信鬼神,认为目前世人对鬼神不甚了解是因为科学不够发达。

1.《傻瓜吉姆佩尔》体现了辛格对上帝的笃信

吉姆佩尔一生有七个绰号,“傻瓜”是用的最久的。他是一个孤儿,由爷爷抚养大,爷爷即将入土时,将他托付给一个面包师。而镇上的人们总是欺骗,嘲弄他,编出各种子虚乌有的事情来证明他是傻瓜。吉姆佩尔明明知道事情不可能发生,还去迎合他们。最终他去求助拉比,而拉比女儿欺骗他。无奈他去了另外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积极给他说亲,告诉他是一个处女;而当婚礼上拉比问新娘时,她却是个寡妇又离过婚。结婚4个月,老婆生了个男孩,媳妇告诉他是早产。全城的人都在笑……和妻子生活近20年,最后她病危了,对吉姆佩尔说:“我必须告诉你这些孩子都不是你的。”丧礼之后,他开始漫游各地。故事的最后说,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离真实世界咫尺之遥。

吉姆佩尔面对世人的嘲弄,欺骗没有反抗,相反却笃信不已,他所信奉的正是心中的上帝,上帝是不会欺骗他的,真实的世界咫尺之遥。然而透过吉姆佩尔,我们可以管窥辛格的宗教观。辛格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其父是哈西德教派的拉比。在他们心中,“上帝是存在于世界中……在人们中间显灵。”“他们能体会到对他的一种特别的亲密感”。带着这种毫无疑问的信仰,吉姆佩尔们过着宁静,恬适,安逸的生活。从来不怀疑周遭的任何人和事,对上帝的信仰达到了一种痴迷。在妻子葬礼之后,他真的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欺骗,没有嘲弄。这正是他对上帝信仰的结果,也是辛格所期盼得到的结果。

2.《魔鬼婚礼》体现了辛格对上帝的质疑和反诘

齐甫凯夫村的拉比纳弗塔里可以说是不务正业,不研究教义,而研究一些密典。致使教众离他而去。他的祖父也曾祛除过附在一个少女身上的恶魔。从此,恶魔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仇。而拉比没那么幸运,他在恶魔的作祟下,生病死去了,他的妻子也相继而亡。他有一个女儿,不能继承拉比之位,必须给她找个夫婿,继承拉比的职位。拉比的女儿辛戴尔,在父亲临终时,讨得一句真言:“你要想活下去,就不要出声。”原来这一切都是恶魔操办的,从提亲、娶亲都是恶魔一手操控,迎亲的队伍都是山猫野兽变的。虽然辛戴尔心如明镜,也百般反抗,却始终一言不发,他牢记父亲的临终遗言。然而仍然被恶魔娶到家里了,其实是在森林的泥沼里,而且恶魔玷污了她,最后辛戴尔怀孕了,小恶魔生长的很快,他吞噬着辛戴尔的内脏。辛戴尔始终一言不发的死去了。

3.在《渎神者》和《外公和外孙》中,辛格转变成了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

在《渎神者》中,查兹凯尔自幼对上帝产生了质疑:“如果上帝是仁慈的,为什么小孩要死去?如果他是一切生灵之父,为什么让猫杀死耗子?”这一系列问题反映出一个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上帝的不信任。同时,这也是辛格的内心独白,他也是自幼受其兄长约书亚的影响,一直追寻着这个问题:上帝是否真实的存在。自幼家庭的辩论对辛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家庭的辩论结果经常是哥哥有理有据。这在辛格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打了烙印。故事的主人公查兹凯尔的种种叛教行为也正是彷徨中辛格的心里反映。查兹凯尔在《圣经》和《犹太教法典》中找出各种不能自圆其说的经文,拉比尽力向其解释,却得不到他的信服,村里面,开明的人士对他很满意,却也劝说他不要太过分,以免受到处罚。查兹凯尔却疾呼:“我才不在乎呢,我需要的是真理”。

然而,在探寻真理,抛弃上帝,寻求自救这一点上,在《外公和外孙》中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了。外孙傅力,是一个革命分子,相信革命能改造一切,不相信上帝存在。人是要自救的,通过革命能改造一切,虽然最终牺牲了。他的外祖父对他的事业不甚理解,在守在外甥尸体旁,向上帝发出了生平首次怨言。

查兹凯尔和傅力可以说都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表现在他们对上帝的咒骂和讥讽的言词上。这明显是受到了犹太启蒙思想的影响和启发,而辛格恰恰是在童年就受其兄长约书亚的影响。这种根深蒂固的熏陶是辛格一生都挥之不去的。

4.辛格扑朔迷离的信仰

从辛格的短篇小说中,我们能看出辛格有对上帝的信仰,然而更多是怀疑。这也是从二战以来犹太人艰辛生活提炼而来的。无论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哪件事情都能折射出犹太人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魔盒》中所选的故事大都是上帝与撒旦,恶魔做斗争的故事居多。这充分体现了犹太人斗争历程以及对上帝的信仰与怀疑,皈依与背叛并存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辛格对上帝的信仰。用辛格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超自然力量”。然而这种“超自然力量”具体是什么?上帝抑或恶魔,就不得而知了。丹尼尔•法契斯认为:“辛格的上帝是隐匿的,不再向人显露自己。他‘可以在创世纪中见到上帝,却看不见上帝的仁慈。’”所以辛格的信仰是“怀疑主义的”。理查•伯金觉得辛格的上帝“是一个沉默,偏狭,健忘,残酷的上帝”,或者“辛格只肯定我们知之甚少,无法了解甚至评判这个无法理解的上帝”。

参考文献:

[1]吴冰,郭棲庆.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评论集.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1.247.

[2][美]辛格(Singer, I.)著.亚伯拉编.艾•辛格的魔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傅晓微.上帝是谁—辛格创作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本文系黑龙江省人事厅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1542023,项目负责人:宋宝梅。

推荐访问:扑朔迷离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