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文化与时代信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如果说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存在隐士,也许你觉得难以置信,而事实上他们还存在,他们是一群精神磨砺与追求大道的修行者。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正是探寻了开在空无人烟的山谷中一朵朵智慧的灵性之花,并称赞他们是“最自由的人”,从而此书也揭示了一个在喧嚣的现代仍然存在的神秘群体。

几抹翠竹,一篱黄菊,天色苍茫,红尘远离,茶香氤氲,古琴音朴,闭目养神以参悟禅道。也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更憶前年醉,松花满石床”的感觉。这种悠悠然的生活方式,使得隐士们怀有比世人更深刻的觉悟和仁慈,孤独是他们品味宇宙人生的方式。

在比尔·波特的寻访过程中,遇见过在山洞中居住了50多年的隐士,根本不知道“毛主席”是何许人也;也遇见过终南山的师太,为了回报作者出资给她修葺茅屋,她以所有的财产(一大袋核桃)相赠;还遇见过知识分子——某个北大毕业生,为了彻悟人生奥秘,弃绝所有的人际关系,隐匿于深山老林。他们都怀着一种纯真的信仰,为了使得信仰脱离政治,他们身体力行,目的是为了保存信仰体系中仅存的一块净土。可以说,隐士信仰是中国最早的身体政治,建构了最适合中国人的一种信仰表达方式和一种政治批判方式,具有其独特性。

南怀瑾曾说:“中国几千年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不是孔孟,不是老庄,是隐士。” 他们或许是厌离俗尘的无名隐者,或是志慕仙佛的修道者,或是筑庐读书著述者,或是结炉炼汞服丹者,或是终身不仕者,或是辅佐君王平定天下功成身退者……他们各取所需选择了“义隐”、“时隐”、“朝隐”、“酒隐”、“学隐”、“道隐”与“佛隐”的隐逸方式,却又一致与方士、田园诗、山水画、茶道、医药、园林、农学、奇行与变态脱不开干系。

隐士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起源于黄帝以及之后的尧舜禹,这些圣人在一生中都或隐或匿的经历,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中,每朝每代都有无数人在或进或退,如范仲淹所言“或庙堂之上,或江湖之远”,中国的隐士必为能者,是智者,往往是因为政治与信仰而“隐”。隐士又是代表了中国最古老的价值观,于是他们寻遁于山野林谷中,去寻找天人合一、永恒固定的规律,专心于个人的修为,养心养身。而隐士象征了中国文化的秘密,当凡人需要问询宇宙与人的关系时,于是就想起了隐士,这也是为何古籍中常出现贤君去寻访隐者。个人以为,可谓“盛世隐,乱世显”,世风浑浊,隐士出现为了使得国治归于自然的本源,比如张良与诸葛亮……

正如隐士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隐居、隐逸也在一脉相承着,它犹如一个烙印,印刻给了每个中国人,其实就算隐士已经基本湮灭的现代,每个人心中还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归隐山林的隐士情愫。

不过话说回来,最后终是“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贤者所谓的“终南捷径”,一了并非百了……

推荐访问:隐士 文化与 信仰 时代